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新闻速递|CAMETA 2024年会隆重召开;新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发布

来源:安博    发布时间:2025-03-19 13:48:55

  1、扬帆踏浪 向智图强——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2024年会暨成立35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

  三十五载乘风破浪正风华,新征程不负韶华再出发。12月26日,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2024年会暨成立35周年庆祝大会在北京隆重召开。来自国家部委有关领导、行业老领导、国际组织代表、国家及省市行业组织代表、业界领袖、专家学者、企业家、理事会员代表、新闻媒体及为行业发展和协会工作做出卓越贡献的各界人士300余人齐聚京华。大会以“向新而行,向智图强”为主题,共同见证了协会与行业35年来风雨同舟绘就的壮丽画卷,感怀行业人砥砺奋进35载,开启智造新纪元。

  机电一体化技术被誉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发动机”和“基石”,更是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体系支撑技术。自1989年原机械电子工业部发起成立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以来,沐浴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在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广大理事会员单位的支持下,伴随着中国工业跨越式发展,从始至终坚持“四个服务”。以自动化、机器人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行业工作抓手,以促进机械与电子技术、制造业与智能技术、工业和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为根本宗旨;凝心聚力,开拓创新,取得了卓越的贡献。

  李亚平会长在开幕式致辞中指出,在新年钟声即将敲响、当中国制造业正以豪迈的步伐迈入“中国制造2025”的历史时刻,面对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协会紧紧抓住产业智能化时代变革与发展的战略新机遇,精准把握新发展阶段,深入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以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为主攻方向,将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作为推动新型工业化的“主战场”。积极实施“出海战略”、“标准化战略”、“质量提升战略”和“智造品牌战略”,大力推进自动化产业“补短板、拉长板、锻新板”总体方略,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实现产业链和科技链安全自主可控贡献行业力量。

  工信部装备工业一司智能制造处处长赵奉杰在致辞中介绍了智能制造发展状况以及工信部未来在智能制造工作方面的部署,并对协会35年来在促进机械与电子技术、制造业与智能技术、工业和信息化技术的融合发展,推动制造业“智改数转”方面取得的成绩给予充分肯定。

  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总工程师李燕霞在致辞中指出协会在过去的35年中作为政府和企业间的桥梁与纽带,为中国制造业的自动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发展提供了坚强后盾。希望协会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能够深刻把握制造业智能化的变革趋势,不断拓展服务领域、不断的提高服务水平、慢慢地加强协会实力,构建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链要素支撑和服务平台,为制造业转变发展方式与经济转型、高水平发展之路做出新贡献,谱写新篇章。

  来自德国机械设备制造业联合会(VDMA)、金砖国家铸造业联合会、国家级行业协学会和地方协会共计18家行业组织的会长、秘书长应邀出席会议。金砖国家铸造业联合会主席、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铸造协会会长张立波代表18家行业组织致贺词,为协会成立35周年送上诚挚的祝福。张立波会长指出18家行业组织来自制造业18个细分行业,我们相互依存、自成体系,又构成了制造业上下游产业链、朋友圈!作为强链、补链、延链的先锋队,我们要以科学技术创新推动产业创新,快速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扎实推进制造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发展。

  图5:金砖国家铸造业联合会主席、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副会长、中国铸造协会会长张立波

  国务院中央大规模的公司监事会原主席、原机械工业部党组成员贾成炳在讲话中分享了协会的成立背景,见证了协会与机械工业风雨同舟35年的光辉历程。对协会新时期在推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智能化改造方面做出的贡献给予肯定,并对协会今后发展提出三点建议:一是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精准把握高水平发展的内涵,二是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逐步的提升协会专业实力,三是服务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做好行业服务工作。

  开幕式上,在协会副会长曲道奎博士,合肥工业大学原副校长刘志峰教授,泰兴市委常委、副市长范存力的共同见证下,会长李亚平、泰兴高新区党工委书记蒋杰代表双方为“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产业基地”揭牌。随后,泰兴高新区管委会主任徐辉做了泰兴智能制造产业基地的推介。广州光亚法兰克福展览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庆新为SPS广州展会顾问委员会首批顾问颁发聘书;沈学础院士、王田苗教授共同为通过2024年度中国智能制造专利价值等级评估的四家企业颁发证书;协会专家委副主任程光教授为获得2024年度中国机电职业教育实训装备供应商资质等级资质的企业颁发匾牌和证书;李亚平会长、曲道奎副会长分别为获得协会年度最佳合作伙伴和生态合作伙伴的单位颁发匾牌。

  26日上午全体大会的主旨论坛邀请了中国工程院外籍院士张建伟教授作了题为《未来机电系统的多模态具身智能》的报告;中关村智友人工智能与机器人研究院院长王田苗教授作了题为《拥抱具身智能新时代》的报告;全国政协委员、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所研究员张云泉作了题为《算力经济的发展的新趋势分析与展望》的报告;国家智能制造专家委员会委员、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国际前沿交叉科学研究院院长陶飞教授作了题为《数字工程1.0到5.0:理论思考与实践探索》的报告。四位院士、专家的报告聚焦工业智能系统、具身智能、人形机器人、算力经济和数字工程等前沿领域,为与会者奉献了一场数字未来的“智慧盛宴”。

  26日下午,举办了第二届全国人形机器人年会、第二届全国工业数字孪生技术年会、第二届全国工业AI与大数据年会、2024全国智能控制技术年会、2024全国绿色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年会、2024全国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高质量人才教育培训论坛、全国电源行业标准化技术推进会七个平行论坛。来自协会各分会理事会员代表、行业企业和专家学者等43位嘉宾做了分享报告。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2024年会暨成立35周年庆祝大会的成功举办是基于协会三十五的历史积淀,胸怀百年梦想和国家战略,以国际化的视野,充分的发挥“中字头”“国字号”行业组织的庞大资源优势,邀请了国内外机电工程、机器人和智能制造领域上百余位专家、企业家和工程师,聚焦数实融合、新质生产力、新型工业化的发展与战略机遇,探讨数字孪生、人形机器人、工业智能与大数据、智能控制、绿色智造等前沿技术。参加会议的专家、企业家和代表一致认为这是一场集政策、技术、学术和产业的超级盛宴。大会前期还成功召开了“第六届理事会第八次会议、第六届理事会第九次常务理事会议、第六届理事会第七次全国会员代表大会、第二届标准化工作委员会换届会议”等工作会议。

  为进一步加强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管理,推动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根据《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管理实施办法(2024版)》(工业与信息化部公告2024年第20号)有关要求,经企业申报、省级工业和信息化主管部门和有关中央企业核实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现将符合《工业机器人行业规范条件(2024版)》的企业名单(第一批)予以公告。

  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是制造业创新发展的主要技术路线,正经历从数字化制造到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制造的演进。中国智能制造示范工厂的实践已明显提升研发效率和生产率,体现了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的深远影响。

  2024年12月20日上午,由国际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联盟、中国科协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学会联合体等共同承办的2024世界人机一体化智能系统大会在南京举行,大会以“加快打造智能制造升级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为主题。大会开幕式上,国际智能制造联盟、中国科协智能制造学会联合体共同重磅发布了2024年度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

  周济院士、陆大明研究员共同为入围 “2024中国智能制造十大科技进展”的项目颁发证书

  价格战愈演愈烈,产品同质化严重,下游需求增速放缓……这一年,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在激烈竞争中承压。

  反映到主流公司业绩,增收不增利成为普遍现象。根据MIR睿工业数据,今年前三季度,内资工业机器人厂商中,出货量前四依次是埃斯顿(002747.SZ)、汇川技术(300124.SZ)、埃夫特(688165.SH)、新时达(002527.SZ)。除了汇川技术,其余三家前三季度净利润均同比下滑。但行业也在摸索突破路径,从政策红利到技术创新,从国产替代到产品升级,都为未来留下了破局希望。

  高工机器人(GGII)披露的最新数据预计,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销量约30万台,同比下滑5%左右。

  而在价格层面,GGII多个方面数据显示,2023年中国市场六轴及以上协作机器人产品均价为9.73万元, 2024年6公斤负载的六轴机器人价格已经打到2万多元。

  财联社记者在阿里巴巴采购平台上看到,甚至有的品牌六轴机器人报价已跌破万元。

  埃斯顿公司人士向财联社记者表示,公司今年工业机器人产品出货量保持增长,但是行业坏因在于:“一方面,下游光伏、锂电客户的景气度不佳,对于控制成本要求更高,从这些领域获得的利润有所减少;另一方面,需求端与制造业的整体周期波动紧密关联,供给端有大量竞争者涌入,造成产品价格走低。”

  财联社记者关注到,近年来,支撑工业机器人市场规模逐步扩大的关键下业,如光伏、锂电和新能源汽车等,今年均遭遇了价格颓势,这对工业机器人厂商的产品定价构成了更大的压力。

  根据Wind数据,碳酸锂价格从2022年底的56.7万元/吨一路下跌,2024年不仅跌破8万元/吨的参考成本价,还一度在7万元/吨关口上下徘徊。

  而据光伏协会数据,2024年年初至今,光伏硅料市场交易均价下降了37.29%,硅片价格“腰斩”,P型电池价格跌超20%,N型电池大跌41.49%,各类组件产品价格的跌幅也都接近30%。

  汇川技术公司人士则向财联社记者称,得益于多行业客户基础的积累,公司工业机器人业务仍实现较好增长。而公司今年毛利率下滑,主要是由于新开拓了大量新能源汽车类业务,“虽然新能源汽车行业发展前途广阔,但因行业的产业格局尚未定型,市场之间的竞争十分激烈,产品毛利率普通偏低,同时这部分营收占比增加得很快,导致公司综合毛利率同比是向下的。”

  埃夫特董事长游玮在近期公开演讲中,将机器人赛道的发展历史总结为:一拥而上、过度内卷、一地鸡毛、剩者为王、规范秩序、健康发展。由于计算机显示终端缺乏对“优劣产品”的清晰判断,导致价格成为主要竞争手段。

  企查查多个方面数据显示,近十年,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量逐年增加,并于2021年首次突破10万家,全年注册量同比增加53.3%至13.12万家;2023年,我国机器人相关企业注册量首次突破15万家,全年注册量同比增加28.8%至18.00万家,创近十年注册量新高。2024年前11个月,我国注册16.79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已超2023年同期。

  尽管全年竞争非常激烈,但2024年末市场逐步回暖、政策的兑现显效,开始为行业带来了积极变化。

  国家统计局公布多个方面数据显示,随着工业生产平稳向好,制造业增速连续3个月回升,11月份工业机器人的产量为53581套,同比增长29.3%。

  “从四季度开始,有一些比较好的现象。可以感受到,得益于国家补贴政策,家电行业回暖非常迅速,来自于家电企业的订单有所增加。同时,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以旧换新等补贴也在落地。例如包装印刷等传统通用型行业的需求也在复苏。另外,今年船舶行业比较火热,我们正在主攻船舶制造场景,今年已经有小批量的订单,明年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埃斯顿公司人士向记者称。

  该人士认为:“随国家政策将进入更大的兑现期,以及叠加国产替代的趋势,我觉得明年工业机器人行业是有比较好的预期的。”

  汇川技术公司人士向记者表示,公司过去产品以四轴机器人为主,产品已经很成熟单独来看毛利率是比较高的。这几年增加了六轴的产品,研发上还在继续投入中,规模上也还需要跑更多量,将六轴产品的毛利率再去做一些优化。“未来随着规模效应做上来,毛利率应该会有所提升。”

  碳酸锂价格四季度期间稳定在约7.3万元-7.8万元/吨波动;另外,年底前,光伏相关官方组织和机构频繁就行业自律及限产限价等议题召开闭门座谈会,从最新披露的中标和投标价格的情况去看,头部企业及骨干企业正在响应协会及有关部门的“反内卷”倡议,基本都高于协会提出的最低成本价。

  还有不少公司提及,今年订单确认有所延迟。市场正在期待,之后到了收获的节点,可能会出现比较大的增量。

  埃夫特就在业绩说明会上表示,前三季度公司营业收入规模同比下降,有受市场之间的竞争加剧和市场需求变化带来的产品结构变化的双重影响,以及海外汽车主机厂客户资本预算推迟,及在手项目延期执行的影响。

  华中数控公司人士则向记者称,公司工业机器人及智能产线业务今年承接了大量海外订单,海外订单相比国内订单毛利要高一些,但存在周期比较长的问题。“在国内的厂房里面组装,然后从海上运输,再到客户现场之后调试安装的时间,都是比国内的项目要时间长很多。因此在前三季度很多项目并未达到收入确认的节点,将会在之后确认。”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中,“四大家族”(瑞士的ABB、德国的库卡以及日本的发那科和安川电机)牢牢占据着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50%以上的份额。但近年来,国产工业机器人市场占有率持续提升,今年依然保持着这样的趋势。

  今年前三季度,内资厂商同比增速达到21.1%,远高于整体市场水准;市场占有率为51.6%,同比提升4.5个百分点,再创创下历史上最新的记录。有4家中国企业跻身行业前十。

  天使投资人、资深人工智能专家郭涛向记者称,本土品牌抢占四大家族在中国工业机器人市场的份额,主要源于本土工业机器人企业凭借高性价比的产品和快速响应的本土服务,在中低端市场挤压了四大家族的份额。此外,国家相关产业政策的支持,如补贴本土企业等措施,也增强了本土企业的竞争力。

  埃斯顿公司人士介绍,公司的工业机器人产品已经覆盖外资品牌的绝大部分应用场景,在速度、精度、稳定性等方面的差距都已经缩小。“我们大家都希望去对标外资,抢外资品牌的市场。”

  汇川技术公司的人说,公司作为本土品牌,在应对与外资品牌的竞争中, 在定制化解决方案、本土化快速响应、客户推动核心部件国产化的决心加大等方面,占据了较好的竞争优势,能够与客户保持较强粘性。

  值得关注的是,头部工业机器人厂商在产品结构规划中,都将更精密、更有门槛、更具附加值的产品作为重点方向。目前,新时达、汇川技术、埃斯顿、埃夫特等多家国内厂商,均在在小型机器人领域做出成绩后,往中大型机器人领域渗透,争夺100kg以上负载的六轴机器人等产品的市场份额。

  “高端的应用场景,需要多关节、重负载、高精度的这类机器人,是埃斯顿一直持续去研发的。今年公司在大负载产品领域,有一些产品的技术壁垒突破,包括下线公斤级负载机器人,目前在研发一吨级的机器人,有一定的概率会在明年推出。”埃斯顿公司人士表示。

  郭涛认为,机器人产业已步入了快速发展阶段,并将在未来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随技术慢慢的提升,机器人的应用场景日益丰富,从传统制造拓展到服务、医疗等多个领域。因此,高端工业机器人的市场需求将会持续不断的增加。同时,高端工业机器人的成本也在逐渐降低,这也将为其市场推广提供更多的机会。

版权所有:安博   粤ICP备20005664号
友情链接:安博电竞官方下载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