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品中心
拓展型X系列伺服电机
“杭州让南京焦虑了”
来源:安博    发布时间:2025-03-22 00:53:43

  2025年春节,当杭州因DeepSeek领衔的“六小龙”成为舆论焦点时,江苏省委机关报《新华日报》旗下“交汇点新闻”客户端连续发布了三篇专稿文章,追问南京的新兴起的产业为何落后杭州,标题尖锐,直指核心——

  《DeepSeek为何会出现在杭州?》《为什么南京发展不出“杭州六小龙”?》《杭州有DeepSeek,南京有什么?》

  在《DeepSeek为何会出现在杭州?》一文中,提到一个有代表性的观察:当移动网络红利见顶时,杭州率先开启“硬核创新”转向。

  2022年余杭区规划千亩AI产业园,形成“算力基建-算法研发-场景落地”的新三角。

  再把目光看向300多公里外的南京。我们应该正视的是,杭州以互联网和AI应用层企业吸引资本目光,南京也有自己的硬核产业“长板”。

  芯片是AI计算的核心基础。‌‌南京的芯片产业近年来发展迅猛,慢慢的变成了国内重要的集成电路产业集聚地之一。

  2016年,台积电南京项目签约落户江北新区,总投资30亿美元,填补了南京在先进晶圆制造领域的空白;2023年6月,南京台积电工厂产出第1000万片12英寸晶圆。

  2024年,德科码半导体产业园项目在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奠基,总投资达30亿美元,将建设8寸晶圆厂2座、12寸晶圆厂1座。

  除此之外,华天科技、晶升设备、芯长征等企业纷纷在南京布局生产基地;新思科技这样的国际有名的公司也早在南京布局了区域总部。

  仅江北新区,就集聚了360余家集成电路产业链相关企业,涵盖芯片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终端制造等产业链上下游全部环节。

  到2024年初,南京已聚集规上集成电路企业247家,五年年均营收增速超过35%。与此同时,这样的产业布局,正在反哺AI领域里的垂直应用场景,并结出累累硕果。

  例如发展智能驾驶所需要的存算一体芯片。2023年5月,南京的后摩智能发布了国内首款存算一体智能驾驶芯片“鸿途TMH30”,突破了芯片算力和功耗的瓶颈,也被视作存算一体架构芯片初步的商业化突破。

  早在2022年,南京就被工信部确定为全国第九个、江苏省唯一的国家AI创新应用先导区。

  数据显示,南京目前已经吸引了近500家人工智能相关企业,形成以栖霞区智谷、麒麟科创园、软件谷等为代表的产业链重点园区,AI产品和服务覆盖了产业链的基础层、技术层和应用层等多个环节。

  南京不仅汇聚了硅基智能、出门问问等专注于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还吸引了南钢、南瑞等积极应用人工智能技术的企业。

  尤其是人形机器人赛道。宇树科技的走红带动今年初A股机器人概念股走势较强,其中就有坐落在南京的行业龙头之一埃斯顿。

  埃斯顿成立于1993年,从金属成形机床数控系统起步,逐步拓展至电液伺服系统和交流伺服系统,是国内最早自主研发交流伺服系统的公司。借助核心零部件的优势,埃斯顿于2011年开始研发机器人本体。

  2015年,埃斯顿成功登陆长期资金市场,此后通过一系列外延并购,迅速成长为国内第一工业机器人品牌。

  此前发布的《南京市促进机器人产业高水平质量的发展行动计划(2024-2026年)》中,目标是到2026年使全市机器人产业整体发展水平跻身全国前列。

  该计划提出构建“1+N+1”整机体系,其中第一个“1”是指打造工业机器人领域的一马当先的优势。具体而言,南京市将凭借工业机器人在国内的“链主”地位和品牌优势,逐步提升其全球竞争力,力争跻身全球工业机器人品牌前五强。

  除了埃斯顿,南京还汇聚了一批优质公司,如亿嘉和、熊猫电子装备、景曜科技等。

  大模型领域,据公众号“南京发布”,来自南京的华为软件智慧助手(小艺)大模型、炎帝大模型、有零科技启真大模型、CarrotAI大模型的4款大模型产品,均已通过国家网信办的备案,数量占全省一半。

  正如杭州的科学技术创新企业几乎清一色集中在信息技术领域,事实上,南京的产业优势也与之有所相似。

  作为全国首个“中国软件名城”,在南京软件谷的引领下,南京软件与信息服务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致力于打造万亿级产业地标。

  2024年11月,英国《自然》杂志增刊《2024自然指数—科研城市》发布的2023年全球科研城市及都市圈排名中,南京的排名超越美国旧金山湾区,跃居全球第五位。

  此前三年,南京在该榜单上的排名依次为第六、第八和第八位。目前,全球排名前四位的城市及都市圈分别为北京、上海、纽约都市圈和波士顿都市圈。

  在创新源泉方面,南京是名副其实的中国“高教第三城”,优质高校资源仅低于北京、上海。数量上拥有52所高校,其中34所本科大学,且重点大学密度较大,坐拥南京大学、东南大学等创新策源地。

  为夯实科创优势,南京的科技成果转化已步入机制阶段,近年在全国率先提出了“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并出台了相关制度。

  2024年8月,《南京市构建贯通式科技成果转化体系的实施建议》正式出台,一共22条切实举措。

  2024年,杭州成为仅次于北上深的中国资本第四城,为创业公司能够带来真金白银的支持,这被外界认为是孕育出“六小龙”的重要的条件之一。眼下,这场良性竞赛的风吹到隔壁省,南京也在资本侧不断发力。

  2月,江苏南京先进制造产业专项母基金(有限合伙)正式成立,目标规模50亿元人民币。这是今年南京在江苏省战略性新兴起的产业母基金中签约的一只省市合作基金。

  该基金由南京创投集团发起,并与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共同设立。此外,南京先进制造母基金还获得了江北区、浦口区等区属国资平台的出资支持。

  据“创投日报”报道,作为南京先进制造母基金管理机构,2024年8月底,南京创投集团与江苏高科技投资集团按“3:1”比例共同出资成立南京战新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11月,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母基金投资了埃斯顿酷卓(埃斯顿的参股公司‌),成为江苏省战新基金集群落地的首个项目。

  按照规划,该基金将聚焦智能装备(机器人、工业母机、工程机械、轨道交通装备)、低空经济和空天产业(低空产业、商业航天、飞机配套)、集成电路(芯片制造、芯片封装、关键材料及设备)、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智能网联汽车)等领域,采用“子基金为主、直接投资为辅”的模式开展投资。

  最后回到文章开头的追问。与其说一系列尖锐的提问透露的是南京的焦虑,不如说,问题背后指向的是更深层次的核心——南京需要怎样的创新哲学?

  在“各行各业都能用AI重做一遍”的当下,南京在AI领域虽然拥有多家相关企业,但大多规模较小,竞争力有限。与北京、上海、深圳、杭州等地相比,缺乏腾讯、阿里巴巴这样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领军型企业来带动整个产业生态的发展。

  话又说回来,既有创新策源地,又有成果转化链条,现在还有了资本扶持,南京其实不必焦虑。当互联网泡沫消退,全球科学技术竞争转向芯片、新能源、高端制造等硬核领域,南京长久以来沉淀的产业底色显得恰逢其时。

  正如在蛇年新春第一会上,江苏省委常委、南京市委书记周红波提出,只有在营商环境上抢占高地,才能在区域竞争中跟上步伐。

  *本文数据来源:《中国人工智能发展报告》、南京市委党校学报、《南京市2024年国民经济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统计公报》、公开报道等。


版权所有:安博   粤ICP备20005664号
友情链接:安博电竞官方下载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