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从小作坊干起如今员工 42 万年营收 7100 亿!

来源:安博    发布时间:2025-05-01 08:18:14

  现代工业革命离不开技术基石,而提到汽车工业的隐形心脏,就绕不开博世集团。

  诞生于 1886 年的博世公司,从巴符州乡村作坊起步,如今已成为全世界最大的汽车零部件供应商。

  这是个没有生产过一辆整车的企业,却以 7 万项专利铸就了德国汽车工业的黄金标准;经历两次世界大战的炮火洗礼,仍以年均 8% 的增速跨越三个世纪。

  从火花塞到 ABS 防抱死系统,从手榴弹车间到工业 4.0 实验室,博世这样一个拒绝上市的家族企业,却在战火焚身中九度涅槃。

  时至今日,它仍然是一个员工超 40 万,年营收 7100 亿人民币(数据截至 2024 年年末)的巨无霸。

  当全球制造业面临新变局,这个用电磁点火器改写汽车史、用柴油泵重塑工业版图的百年传奇,又将如何续写钢铁凤凰的重生神话?

  18 世纪英国工业革命引领技术创新,并在 19 世纪后期确立其全球工业霸主地位。

  彼时, 英国制造 以精湛工艺、卓越品质享誉世界,从棉纺织品到钢铁机械,无不展现出很强的掌控力。

  为了保护本国工业,英国和德国都采取了一系列贸易保护的方法,如提高关税壁垒,限制对方商品的进口,导致两国之间的贸易摩擦加剧。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1897 年,德国在食品、纺织、仪器、武器方面全面反超英国,博世公司正是德国制造崛起的代表之一。

  罗伯特父母深知教育的重要性,刚好也没有子女愿意接手酒店,罗伯特 8 岁那年,他们关闭旅馆全家搬迁到了乌尔姆,一个充满机遇的新兴城市。

  在乌尔姆,罗伯特的父母为罗伯特找到了一位名叫威尔海姆 麦伊的师傅,希望他能在精密机械与光学仪器制造领域学得一技之长。

  然而,这位师傅很少在工厂,也讲不清楚知识,罗伯特暗下决心:三年后,去探索更广阔的世界。

  三年后,罗伯特来到德国第四大城市科隆。没有一技之长的他,只能暂时在比自己大 18 岁的哥哥开的小型煤气和水管工厂工作。没几个月,他就意识到这里并非自己的舞台。于是,他毅然前往斯图加特,并加入了一家在电气工程领域领先的企业泛音手电钻公司。

  此后,罗伯特又前往哈瑙的一家链条厂,在那里他开始深入思考:机器是如何被商业化的?

  1886 年,罗伯特用父亲留下的一万马克,开办了 精密机械和电气工程车间 ,带着两名工人开启了博世公司的百年征程。

  电铃、电灯、电话机,甚至香烟盒,博世什么都做。庞杂的产品线让公司进入了借钱、扩产、入不敷出的 恶性循环 。

  虽然举步维艰,但 在英国站稳脚跟 依然是罗伯特不变的愿望。短短数月后,博世公司,甚至整个德国制造业开始迎来转机。

  1887 年,卡尔 本茨和戴姆勒发明内燃机刚满一年,有人来到了罗伯特的小作坊,问他能否改良科隆发动机生产商 Deutz 的产品,生产电磁打火器。

  持续亏损的罗伯特欣然答应了,并成功发明了扭转历史的物件电磁打火器。

  此后,罗伯特依旧深陷财政赤字的泥潭 10 年之久,直到 1897 年,这款磁电点火装置被安装在一台三轮车上,然后又被成功应用到汽车发动机中,公司 10 年的亏损终于结束了。

  磁电点火取代手摇发电机,解决了早期汽车工程学的重大技术难题,世界各地的订单如雪片般飞来。博世开始引领汽车行业,成为可靠性的代名词。

  1898 年,罗伯特如愿将公司开进了伦敦,迈开了期盼已久的全球化第一步。1900 年,公司达到 40 人,并开始在其他欧洲国家设立销售办事处。公司的厂房仍在不断蔓延,生产能力也节节攀升。

  1902 年,博世怪才总工程师 Gottlob Honold 的创新高压磁电机点火系统(Hdh 型),配备火花塞,进一步巩固了博世在全世界汽车供应商中的领先地位。

  1906 年,博世的磁电机点火系统在美国的报纸上占了大幅版面。这则广告为罗伯特带来了 100 万美元的订单,让公司在一年之内销售额翻番。

  这一年,博世生产出了第 10 万个 D6 型电磁点火器,员工数量增加到了 526 名。次年员工达到了 1000 人。

  1909 年,罗伯特成立了知识产权部门,第二年,他就开始在各大洲均设立代表处。

  彼时,英国超过 90% 的汽车搭载 Bosch 磁电机点火系统,德国制造开始以崭新的面貌站在世界面前。

  1913 年,公司 88% 的销售额来自德国以外市场,博世还在很多国家开启了汽车修理服务。

  1914 年,战争爆发后,博世的海外市场一夜消失,研发工作也被迫中断。为减少人们的苦难,罗伯特将原本计划生产大灯的新车间改成了医院,但很快就被迫转为生产手榴弹。

  战争中公司约一半的劳动力被入伍,453 名员工在战场上牺牲。博世所有的海外专利权被取消,英法美也已经竭力建立了自己的汽车供应链,以阻止博世继续敛财。

  1918 年,为了尽最大可能避免与美国的公司商标混淆,罗伯特重新设计了 圆圈套锚 的博世商标,并迅速重建费尔巴哈的照明装置工厂,全速追赶因战争错过的技术进步。

  同时,他大量投资在海外建立博世汽车服务点,扭转品牌形象。1921 年,博世为全球的维修和安装车间提供了统一标准。

  他将眼光跳出火花塞和照明,1923-1924 年成功开发了柴油喷射泵样机。他还在汽车的鸣笛、电池、伺服制动器、挡风玻璃、雨刷和转弯指示灯等领域开启了横向拓展,为自己的弓增加更多弓弦,这个策略让他们成功熬过了此后的汽车制造寒冬。

  一战中,由于近一半的工人被应征入伍,除了启用更多的女性员工,博世必须不断地改进生产流程、提升效率。

  罗伯特对提升效率近乎痴迷,他相信好的工作环境和先进的设备能带来最佳工作效果。哪怕是一把旧椅子,影响到了工作效率,绝对立即更换。

  一个世纪前,他就率先在欧洲推出 8 小时 5 日工作制,还给员工一套房子首付款的 安家费 让他们安心投入生产。1925 年,博世引入了装配线 天的磁电机点火系统制造缩短到了 5 天。

  1926 年,全世界汽车行业进入寒冬,博世全年销售额断崖式下滑 35%。生产力的提升和汽车制造寒冬的催化,几乎共同将博世推到了多元化的轨道。

  1927 年和柴油喷射泵一同诞生的博世冲击钻,拉开了博世 业务重心多向 的战略序幕。

  短短数载,博世便从汽车零件供应商转型成为全能的电气工程企业。到 1930 年,推出电动剪发器的博世,已在 70 个国家和地区拥有 2750 个车间。

  1932 年,在希特勒掌权之前,博世 50% 以上的销售额来自国际业务,他几乎垄断了磁电点火系统市场。

  1933 年,博世公司在德国推出了首款带压缩机的冰箱,正式进军家电市场。电子马达的成熟和精密批量生产的经验,推动了冰箱在家庭的普及,博世开始在洗碗机、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电领域遍地开花。

  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再次将博世推向了火场。纳粹党攫取政权后,下令博世研发可用于航空发动机的汽油喷射技术,并开始新建工厂,尤其是电视技术成为军事利益的焦点。

  罗伯特说: 不是因为我有钱才给工人开高薪,而是我给工人开了高薪,才变得很有钱。

  1937 年,公司的员工规模已达到 1.8 万人。但随着战争的推进,同盟国反复轰炸博世的生产设施。

  彼时他的大儿子已经离世 16 年(1921 年,30 岁早逝),小儿子还不到 10 岁。年近八旬的罗伯特必须重新规划公司的接班问题。

  尽可能代代相传,从始至终保持金融独立,自治 ,罗伯特将公司的治理蓝图写进了遗嘱。1939 年,博世的国外销售额跌至 9% 的低点。

  1942 年,目睹自己的工厂再次被夷为平地,罗伯特含恨离开人间。彼时只有 14 岁的小儿子,显然没办法完成罗伯特 把企业永恒经营下去 的遗愿。好在罗伯特早早地建立了董事会,将公司交给了自己最信任的 7 个人。

  两次世界大战的惨痛教训,让罗伯特认识到,外部总会有声音在赚取高额利润的目的下,对公司指手画脚,要成为真正的企业家一定要保证金融独立。

  罗伯特定下的第一个任务是 确保公司长寿 (这一目标高于家族利益),要求公司在金融运行方面独立,资金富足。

  1964 年,继承者按照罗伯特的遗愿,建立了罗伯特 博世基金会掌控了博世 92%的股权,成为德国最大的企业基金会之一。

  因为非上市公司,博世至今不需要在公众和资本面前作秀、煽情、博眼球,他们只需要确定业务对公司长远发展有利,就可以大胆地投资。

  接下来的半个世纪,博世完成了 8%(5% 来自内部有机增长,3% 来自并购)的增长目标。

  同盟国相信,摧毁实力丰沛雄厚的工厂,才能摧毁纳粹的发动机。1945 年,德国 50% 以上的博世工厂被炸毁,公司的海外资产又一次归零。

  在工厂的废墟上,员工们用战场上的钢盔、手推车和雨伞制作出烹饪锅,开始了博世的复兴之路。

  当博世为同盟国军用车辆提供新型能节约 20% 能源的汽车汽油喷射系统时,他们看到了从战争的灰烬中重生的希望。随后,博世进军汽车液压装置、医疗电子科技类产品和无线电技术。

  后来,随着战后经济恢复,人们消费力提升,工厂量产带来的家电成本的降低,城市化进程和政策支持等因素的叠加,让家电成为新的热门市场。

  博世沿着罗伯特曾经规划的 业务重心多向 的策略开始生产电动剃须刀、钻孔机、冰箱、洗衣机、电视机等家用电器。

  这些被称为 反映德国和欧洲经济奇迹的产品 大卖,车载收音机等关键产品的销量都以百万计。

  凭借与长期合作伙伴重新建立的良好关系,以及对巴西和印度等加快速度进行发展市场的及时布局,博世的全球网络重新搭建起来。

  1963 年,博世创办了包装机械公司,并通过收购拓展业务,成立了包装技术部门。

  70 年代,随着日本半导体产业的崛起和两次石油危机,博世将未来押注在了汽车电子系统上,推出氧传感器和大名鼎鼎的 ABS(防抱死制动系统)。90 年代推出 ESP、微型传感器技术,随后又进军通讯技术领域(后售出)。

  1983 年,美国恢复了博世对自有品牌的完整使用权。1994 年,博世已在 13 个原东欧集团国家中有自己的公司,并在亚洲市场崛起之时早早进入了中国市场。此时,博世在德国以外市场产生的销售份额从 1990 年的 51%,升至 2000 年的约 72%。

  博世的专利高达 7 万多件,平均每个工作日就能产生 16 个专利,建立了宽广的技术护城河。公司每年把 10% 的销售额投入到研发,这个比例远超于很多高科技公司。

  现在的博世,除了汽车、电子工具、家用电器以外,还涉及无人驾驶、工业 4.0 和物联网等领域,被称为世界工业的 隐形心脏 。

  回看曾经被限制和鄙视的德国工业的崛起,与当今中国制造业的全球化,故事何其相似。

  博世以创新驱动和坚韧不拔的精神,见证了一个多世纪的工业变迁,他用一次次归零又一次次东山再起的经历,用数次在战争与和平、危机与机遇中不断适应和变革的实践,给我们大家带来了深刻的启迪。

版权所有:安博   粤ICP备20005664号
友情链接:安博电竞官方下载

使用条款 | 隐私政策 | 网站地图